【地评线】中安时评:调研“晒实绩”,群众当“裁判”
(资料图)
《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》出台后,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,有关部署和具体行动相继铺开,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。值得注意的是,现实中,少数调查研究搞错了重点,下足了“纸面功夫”、添足了“油墨味”,却缺了些“腿脚功夫”、少了些“泥土味”。
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、研究问题的过程,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。调查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,党员干部要看到这项工作是环环相扣、相互影响的,更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、坚持实事求是、坚持问题导向、坚持攻坚克难、坚持系统观念,在推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把“实”贯穿始终,更需要提升调查研究能力,站稳政治立场、厚植人民情怀,从找真问题、真研究问题、真解决问题上着力,方能依靠调查研究谋事、成事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。确保调查研究搜集到做决策、办实事的“干货”,关键在把评判标尺交给群众,让群众当“裁判”,避免“调研”成“调演”,真正在推动事业发展上见实效。
“不吃梨子,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?”不到现场,怎么能知道事情的真相?干部要做好调查研究,必须深入基层、深入实际,善于把“办公桌”搬到群众的“家门口”,当好群众的“身边人”,主动练好“听力”,放下官架子,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,善于说群众听得懂、能明白的“乡土话”,既拉近与群众的联系,也能听到更多问题背后的“真情况”,善于对群众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更全面的了解,方能让“问题清单”更详实,为持续做好调查研究把准方向。
“方法不对,努力白费。方法找对,事半功倍。”调查研究不是简单到基层去看、去听,用对方式方法,才能达到预期效果。党员干部在做调查研究的过程中,要多采取“不发通知、不打招呼、不听汇报、不用陪同接待,直奔基层、直插现场”的“四不两直”方式深入调研,少看“花瓶盆景”,多看“后院角落”,既减轻基层陪同负担,又避免弄虚作假问题出现,在求深、求实、求细、求准、求效上下功夫,让干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看到更多不加装饰的“素颜”,听到更多原汁原味的民意呼声,掌握大量准确的“第一手资料”,让群众看到干部为群众解决问题的真心,在问政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的过程中,收获更多的真知灼见。
唐代韩愈在《进学解》中说:“行成于思”。“同样是实践,是不是真正上心用心,是不是善于总结思考,收获大小、提高快慢是不一样的。”把调查研究素材变成调查研究答卷,必须经过党员干部的“思想加工”,善于把调研中收集到的素材,进行整理加工,形成自己的意见,方能在每一次调查研究中看到真问题,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好办法,形成做工作的好习惯,为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实处开出“良方”。
调研“晒实绩”,好不好需要群众来评判,既推动调查研究形成的好办法落实,更需要在落地生根的过程中,发现衍生出来的新问题,以系统思维,在完善调查研究工作上下功夫,切实让“好办法”真正地赢得“好口碑”,这样的调查研究才能真解决问题,以实干实绩获得群众拥护和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