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钱用在刀刃上
(资料图)
近日,有一则新闻引发关注。被称为“最美渔村”的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,几年前在一条沿河小道“插柳条搞绿化”,花的钱不多,却让昔日荒芜的乡间小道变成如今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观,得到村民和游客的赞许。
不管是美丽乡村建设,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都需要投入资金。但怎么花钱、花多少钱,哪些方面需要优先投入大有讲究。沿湖村“会过日子”,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,坚持因地制宜、量入为出,“插柳条搞绿化”,花“小钱”办成了“大事”。
精打细算,才能细水长流。建设美丽乡村是给群众造福,通过推进乡村绿化美化,改善农村面貌、美化居住环境,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。群众的赞许,既来自赏心悦目的居住环境,也来自“腰包鼓起来”的实在收获。在资金投入上,提经济、补短板、惠民生等应立足实际、通盘考虑,切勿贪大求洋,“打肿脸充胖子”。搞绿化建设美丽乡村,不必非得要“名贵”树木、花草,要因地制宜,宜树则树、宜果则果、宜菜则菜、宜草则草、宜花则花,充分考虑当地实际、财政的承受能力。炊烟袅袅、流水潺潺、垂柳依依照样是美景,山路悠悠、稻禾青青、野花片片同样可以寄托“乡愁”。况且,不少乡村在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短板,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。有限的财力就要“锱铢必较”,真正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、紧要处,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。
搞建设、抓发展也是一样,要因地制宜、厉行节约,精打细算“过日子”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、招商引资马不停蹄……当前,各地都在拼经济、搞建设、抓发展。不管是开工一个项目,还是建设一项工程,都要深入调研、科学论证,多方征求意见,考虑当前与长远、现实需要与财政承受能力、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真正让群众得实惠,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应上、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能花,反观有的地方不考虑实际、不尊重客观规律,为了出政绩,盲目举债、铺摊子、上项目,搞劳民伤财的“形象工程”“政绩工程”;有的地方并未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富民增收上,而是以“美丽乡村”为名建奢华亭廊、修景观墙;有的村庄集体收入微薄,村里仍有道路泥泞不堪,却耗资近百万元建景观……凡此种种,政绩观错位,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,必须要坚决纠正。
好钢就要用在“刀刃”上,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。要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,把更多资金用于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,用在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增进民生福祉上,真正把每一分钱用在紧要处。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甘做“栽树人”“挖井人”,多做前人栽树、后人乘凉的事情,多为群众谋福祉,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分内工作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,多开展走心的调查研究,到乡村振兴一线,问问群众的真实想法需求,把财政资金多用在群众的急难愁盼处,多用在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项目上;到生产一线,问问企业的急处难处,解急处、帮难处、扶需处,让好政策切实惠及企业、让真金白银加速从“纸上”落到“账上”。(张景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