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资讯:李漠 不敢跟世界接触过深
在拍摄李漠之前,拍惯了千人千面的视觉编辑对着他的几张照片感叹:这几张照片是一个人吗?气场差别太大了——照片上李漠的多变不是妆容造就的,而是源自他自身多元的调性。
当天见到的李漠,留着中长发,卡其色风衣,美式复古工装靴,有一种年轻白净+老炮儿的混搭范儿。拍摄寒暄一番之后,他给人留下一种印象,“就像一个校园里蔫儿坏的三好学生,放学之后,穿着皮裤骑着哈雷去培训中心继续努力”。
以貌取人的话,你很难想象他这般看似特立独行的存在,能拍好都市烟火和其中的“每一粒尘埃”。都市剧很多,悬浮的、偶像的、现实的,都有,而李漠拍的剧是特别的,众多网友的剧评中,有几个关键词出现频率很高:时代性——“任意卡段都拥有在短视频平台吸睛引流的功能性”“主创太懂目标群体的喜恶,选角、台词、段子甚至配乐,精准地戳中这个群体敏感又脆弱的痛点”;真实的细腻——“他擅长呈现被人忽视的细节,从而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”“这哪里是电视剧,明明就是一部纪实片,复刻着我们的日常”;情感的浓度——剧中人“心中有温度、有力量、有柔软,所以情绪有起伏,人性有高低,人物有交代,感情有循环”“偶像剧爱情线与现实主义窒息剧情穿插,用童话调节寓言,用治愈避免致郁”。
(资料图)
2018年成为导演,李漠四年四部剧集,然而在他看来,从2021年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(以下简称《他乡》)才开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表达。
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剧照
在李漠导戏的现场,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:休息时,主演们不回房车不去休息室,就围坐在监视器旁边,跟他谈戏聊天玩乐,气氛轻松融洽。演员韩东君杀青时不舍:没想到能演得这么开心,像回到了大学排练的状态,每天去现场都满怀期待。
跟导演李漠合作多年的拍档总结他在现场的工作风格:偏服务型,不独裁,会倾听演员对角色的理解,感到有偏差再从根儿上跟对方捋一捋,但不强迫演员非得按他的理解来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创作空间是共同探讨出来的”,因此在他的戏里,很多演员和过去相比有了不一样的表现。
他情绪稳定,不会因为现场发生的个别纰漏或者失误发脾气,偶尔会“技术性”地发火,比如大家的工作状态都趋于懈怠,速度提不起来,所有事情都在拖延,他会发脾气震慑一下,让所有人抖个激灵赶紧找回状态。
开机时严苛,喊卡后没正形儿。他不是个好糊弄的导演,要求高,细致到每个人物家里应该摆什么植物都锱铢必较。他尽量让每一个出镜的小配角都个性饱满,帮他们认真梳理人物动线,原本当惯了工具人的小配角们惊喜:原来我们是这么重要的吗?
在拍摄现场,李漠面前总有一堆奇奇怪怪的“玩具”,等待的间隙,他从不小憩,怕丧失状态;也不刷手机,怕浪费生命;就吹吹笛子,玩玩魔方,做做数独,踢踢毽子,再来点儿俯卧撑……必得是“多少有点儿价值”的玩乐和花样儿。
眼前从容的“李导”也不是一天炼成的。搭档徐凝从他导演生涯的第一部戏《买定离手我爱你》就与之合作,在她的印象中,那时的他是紧绷的,怕别人觉得他经验和底气不足,努力在“演”不慌张,“尤其当他遇到那种强势的、情绪不稳定的演员时,他使劲地表现出放松的状态。而当他和性情相投的年轻演员在一起时,他的孩子气就出来了,他会说你们收工了不要走,在这里陪我。”
棕绿色剪羊毛皮夹克/Paul Smith
黑色印花T恤/私人物品
黑色皮裤/Alexander McQueen
Radiomir Quaranta镭得米尔系列腕表/沛纳海Panera
李漠当上导演算机缘巧合,在那之前,他做了好几年电视剧剪辑。贵人是他昔日的老师,也是行业里有影响力的编剧张巍。2018年网剧《买定离手我爱你》找剪辑师,李漠在张巍的引荐下去和剧方、平台方见面,刚好备选导演也在。那一年网络剧已经兴起,但传统导演仍然更看重电视台播出的剧集。那位导演导过一些上星剧,对网剧相对看轻,他做的准备和阐述都表现出一种“拍网剧还不容易”的心态。而平台方希望找一位更投入的年轻导演来拍,他们听说李漠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毕业,说“要不你也写个导演阐述试试?”李漠回去就没日没夜地琢磨,从人物、镜头、服装、光影、视听语言、剪辑等各个方面去考量,有阐述、有案例、有辩证思考、有对标的内容……周末两天他写了一百多页,周一拿去见了平台方制片人。结果令人满意,他就这么当上了导演。
刚毕业时李漠曾问导师侯克明:怎么才能当上导演?导师说:你在这个行业待够十年,执行、编剧、剪辑、助理,干什么都行,只要你别走,混十年准有机会当导演。
“我导师说话就是这么落地,完全不是张口闭口谈梦想,谈伟大的作品。事实证明他说的都对。”好在李漠没等足十年,第六年他就获得了做导演的机会。但老师的话在李漠那些年的蛰伏中得到了印证。
虽是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,但绝大多数人毕业了是当不上导演的,“这是个领导岗位,毕业了没有地方招聘领导。”李漠无奈调侃。他和同学都从影视行业的“基层”做起,从不同方向朝着那个“领导岗位”一寸寸攀爬行进,一步步历练浮沉。
李漠毕业后先干了几年剪辑,剪了三四部电影、三四部电视剧。当深入剪辑领域以后,他发现无论是现实主义也好,玄幻也好,那个世界不是一定的,而是可以被塑造的,只在于你运用何种连接逻辑、想要它如何呈现。他感受到一种非常大的自由空间:原来一个故事的发展不只可以用叙事逻辑,还可以有动作逻辑、情绪逻辑、情感逻辑、时空逻辑……不同逻辑组合运用,会让人产生迥然不同的感受。多年后,他将自己找到的最舒服的剪辑逻辑用在了导演作品上,让片子呈现出一种细腻又饱满的情绪张力。
剪辑工作之外,他还写了六七万字的小说——那里有不同于剪辑世界的另一种自由。在小说里,他记录、创作着真实又荒诞的都市一角,那是他更个人的自我表达。
条纹休闲西装、白色牛仔裤/Loro Piana
牛仔衬衫/Scotch&Soda
棕色皮鞋/John Lobb
每一个阶段每一份工作每一个尝试都不会是毫无意义的,只是身处当下,对未来的不确定进而迷茫是人人都会经历的。那些年的李漠在当大学老师的老爸眼里,没有稳定工作就等同于无业游民,他发话了:你去考博吧。李漠去找了导师,说了考博的打算。孰料,导师刺儿他:你怎么这么贪啊。你说你以前音乐搞得挺好的,都入了音乐圈的人了,又跑来电影学院,电影给你带进门了,你跑去剪电视剧,好不容易剪出点儿名堂了,你又要写小说,还没写出啥名堂又要考博士、搞学术……最终导师发出了灵魂拷问:你到底要干嘛?接着手一挥:你去学佛吧,回去就读《金刚经》。
李漠回去真读了,读着读着他发现,原来《金刚经》不是他以为的那种玄学,原来其中说的是那么接地气的处世智慧,如:弱者重尊,以谦切入;强者重果,以事切入(不轻视弱者,平等尊重;不谄媚强者,就事论事)。他也读进去了听上去很虚的人生哲学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……人在被贪念、欲望、假象所迷惑时,是需要这样的智慧为你破迷开悟的。
李漠人生的好几个关键转折点,都离不开那位侯老师直言不讳的点拨。他记得当年以第一名考进电影学院,总有那么点儿骄傲。可在学校里,当他自己得意的片子被批拍得体无完肤,而别人拍的他觉得不咋地的东西却被老师叫好的时候,他一度有些崩溃,审美和三观不断被打碎。他问候老师:我是不是没天赋干这个?侯老师说:你呀,浑身除了艺术细胞就没别的,你就是太把自己当人了,先别把自个儿当回事儿再去做事儿。
这些话他记住了,并且在日后的践行中深有所感:“当你把自己放得很大,眼里就看不到别人、看不到生活了,那你又怎么去呈现真实的生活呢?当你把自己放得很小,各种各样的人才会在你面前表现出他们原本的样子,而不是迫于你的威压,讨好你周旋你。”
李漠坚持表达真实的生活,虽然他外表看上去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文艺青年,会让人产生他游离于人间烟火之外的错觉。
听李漠讲他从小到大的生活,可以找到他身上烟火气的由来。他出身文艺世家,“三岁弹钢琴,五岁学古筝,七岁学古琴”,听上去特阳春白雪,但伴随着长大的,还有那一路寻常巷陌、摸爬滚打。
李漠妈妈是文工团的,他从下在舞台边长大。那时候文工团一年到头有各种演出活动,妈妈总是带着他,台上在表演歌剧、舞剧、选段、交响乐,他一边听着《北京喜讯到边寨》、歌舞剧《孔子》片段,一边在后台上蹿下跳,有时在服装箱里就睡着了。接触的人都是妈妈的同事,服装队的、舞蹈队的、歌唱演员、小品演员……他们在舞台上光鲜亮丽,回到后台却是慌张凌乱一地鸡毛。生活不规律也是常态,晚上经常八九点才吃上饭,听说其他同学都是五六点准时吃晚饭,他很惊讶。
棕色针织开衫、棕色运动套装、拼色运动鞋/Tommy Hifiger
明黄色棒球帽/Loro Piana
《他乡》中的漂泊感,李漠十几岁就强烈地感受过了。这个青岛男孩10岁就离家求学,在异地孤独就不用说了,还遭遇了校园霸凌。在多数学生来自外地的学校里,块头大的欺负块头小的几乎避无可避,钱、衣服、自行车、手机,都有可能被抢走,“那种境遇下,我自个儿摸索出一套生存之道,就是和他们成为朋友。霸凌者粗鲁又简单,你对他们有用,他们就不欺负你或少欺负你。他们文化课不好,我就替他们做功课,帮他们考试过关……”李漠“征服”了一个老大,随后就有了更多的老大和他成为“朋友”。
提起这段过往,李漠平和地像在讲述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。老搭档徐凝却道:“独立面对那样的世界,对一个心智还没有长成的孩子来说,是残酷的。”10岁之前,他在长辈眼中,乖巧又天赋高,被爱和夸赞环绕;10岁以后,他孤立无援,唯有自我求存。在老友看来,这段少年经历让他在日后与人交往中,无形中竖起了一面保护墙,“当你跟他谈天说地,他很好沟通;但当你想要跟他进一步熟悉,他会退却。他很少主动靠近别人,要跟他成为朋友,需要热情和勇气。”
初到异乡漂泊,少年李漠面对苦和穷是无畏的。他在这个城市四处探寻,“就跟打游戏开地图一样,从两眼一抹黑到逐渐找到家的感觉”。1999年刚来北京时,他住在红庙,当时的东三环外完全是郊区,每次上课要去北四环,两个小时车程,他小小一个人背着琴,地铁、公交来回倒腾。他还住过通州、望京、红领巾桥、后海胡同……七八年的时间里,他在北京四处漂荡,随时得琢磨接下来该搬去哪儿。上大学后,他在这个城市逐渐找到了归属感,有了熟悉的朋友,熟谙哪里有好吃的好玩儿的,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城市的东南西北,“那会儿朝阳公园附近都是棚户区,桥底下卖偷来的自行车,那些年但凡在北京的人很少有不丢车的,丢了再去那儿买回来……”说起这些陈年旧事,他眉宇间重回少年情状。
不过,他觉得自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北漂。他有一阵住在常营,楼下美甲店有一个做美甲的女性,在北京五年几乎没离开过常营。她白天来店里做美甲,夜里回到附近的地下室,“对她来说,北京就是常营,就是地下室到美甲店的距离。”这才是他心里真正意义上的北漂。
“但很难把这样的生活放在影 视 剧里,因为太苦了。”体验过灰暗,李漠当了导演最想做的,就是给观众希望,“能不能从人们生活的困境和苦难入手,又能给他们一个支点?不以焦虑和无解结束,而是以温暖和希望结束。”
他把这种温暖也带入了《他乡》的友谊议题中。剧中人前路迷茫,但总有朋友并肩同行。真实生活中,人们随时经历着缘聚缘散。李漠少年玩儿音乐期间,机缘巧合认识了不少做乐队的朋友,达达乐队、便利商店乐队、旅行团乐队……李漠会玩的乐器多,时不时充当他们的客座乐手。这拨人都比他年长,彼此相处却特别融洽。年少总以为友情至此不会散场,不曾想,逐渐地,大家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,有的走红了,有的结婚了,有的消沉了。他明白了朋友的聚散离合是有周期的,没办法一直维持在一种状态。
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(以下简称《三悦》)里95后对未来的迷茫,家人的期盼、不理解,社会的陈规、审视,又何尝不是李漠的经历。
黑色渔网针织开衫、黑色T恤/Givenchy
黑色长裤/Burberry
他出身在艺术家庭,能玩儿好多种乐器,尤其古筝,初一到大学身边就他一个男孩在弹,师长都宝贝他。他自然而然地认为音乐就是他要走的路,可他越学越困惑:为什么音乐要按照“规定的感受”来表达,而不能跟从自己的内心?为什么这个地方非要强,那个地方非要弱,我想反着来不行吗?为什么个人的情感表达还有对错之分?
进入高等学府,他再度失望:“在很多音乐学院学生的身上,我看不到对音乐的热爱。他们每天花8个小时在琴房练琴,在意的却是成绩和分数,练习之外他们完全不跟这些音乐交流,只喜欢听流行歌。”他在校园感受不到音乐的生命力、创造力,音乐是复制的、模式化的。
煎熬到某一天,他听到父亲和老师在闲谈间已替他规划好了未来人生:读完本科读研,再留校当老师……他瞬间看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将和父亲重合:不停地弹琴、演出、教学生,一辈子和音乐绑在一起,却只是工作,是稳定的生活道路,而不是发乎内心的音乐表达。
那亦不是他想过的一眼看 到头的人生,他害怕一味稳定、得体的选择,会让人慢慢变得封闭,失去生命力。他打消不了冒险的念头,最终从音乐学院退学。为此,父亲三年没理他。
李漠说自己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感受,拍《三悦》《他乡》时,在拍摄现场他从来没有特别激动或感动过,但是当夜深人静,独自一人坐在电脑前剪辑时,他竟一次次忍不住泪流满面。
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剧照
橘色棉外套/Polo Ralph Lauren
黑色高领衫/Zegna
扎染牛仔裤/Ferrari
黑色皮靴/Alexander McQueen
做电影和做音乐一样,大音希声您这两年的两部作品豆瓣评分都很高,超过8分,怎么看待大众的评分和评价?
分数体现的是观众的接受程度,而不完全等同于作品的好坏。这个接受与质量有关,也与意识形态、主题价值有关。我挺爱看豆瓣评价,尤其打两星三星的。那种打一星说很烂的,明显是不走心的,咱也不必跟他认真,但打两三星的那些人,我仔细看了,他们说哪儿的台词不好啊,有的细节处理得悬浮啊……很多我都认同,都是当时我没办法的抉择,这些批评会给我警醒:下次不要轻易妥协。事实上在创作中,每天都要不停地面对不同程度的妥协,你要完成一个100分的超时卷,还是70分按时交卷?甚至有时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,而是错与更错的选择。只能希望下一部作品我能少一点儿妥协。
观众评价您拍的剧气质独特、清爽、明快,有什么窍门吗?
对于视听语言,我的体会是,最重要的不是给观众看什么,而是不给观众看什么——你给他看的东西越有限,越能引导他。要是一直浓墨重彩,想要突出的反而不显眼了。
就拿《三悦》来说,它没有任何花哨,黑白灰大地色的调子,场景、服装、发型都很质朴,整体是收敛的状态,这反而能把人的感受放大,会让你关注他们的经历和情绪,而不是被视觉上的艳和跳分散注意力。
会尝试拍底色艳丽的戏吗?方法有何不同?
万变不离其宗。《三悦》是在珠海拍的,它更像粤菜,很清淡,可是一条鱼你能吃出不同部位的鲜味;如果拍重庆的戏,我也许会用比较艳的底色作为基调,其间若给出一点点白色、浅色,就会非常显眼。方法都是一样的:你给的越少,给出的那一下就越显眼。
您的剧中音乐元素给人的印象深刻,做音乐和做影视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处?
最开始搞音乐制作,恨不得来六十轨,交响乐团在你手下,很宏大,但是很乱,品不出什么是主味。后来逐渐地做减法,现在录个三轨五轨,古筝来一轨,二胡来一轨,琵琶来一轨,就已经很丰富了。这就是大音希声的道理。一旦你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,就很明确,掷地有声;你越不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,越是嘈杂喧哗,让人不知所云。
学音乐这段经历对您的导演工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帮助?
当年我考电影学院,专业是第一名。我问过我的老师,为什么我是第一名。他告诉我,我们那一届导演专业侧重剪辑,乐感和节奏感非常重要,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的音乐背景是独一份的。节奏感这事儿很难去讲解,我的作品里都是小人物的生活琐事,要让观众感受到那些细微的情感,音乐和影像的配合非常重要,什么时候让人揪心,什么时候让人释怀,什么时候给人思考空间,什么时候牵引着人跟着走……我都有自己的感觉。
不做强势的导演做导演最难的地方是什么?
导演这个工作说难也难,说简单也简单。简单来说就是做判断——行或者不行。这服装行不行,妆发行不行,这词儿这么说行不行,镜头这么放行不行,今天这景解决不了换一个行不行……但你以什么标准去判断,这个问题就复杂了。跟你合作的都是各领域资深的人,演员、摄影、制片等等都有自己的判断,当你做了错误的判断,他们都看在眼里。身为新人导演,当大家发现你错误出得很少,就会逐渐信服你。
有不少导演回忆当初导第一部片子时,都有过被欺负的经历,您呢?
被欺负是必然的,但我不是特别在意。我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欺负我的人,他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欠缺了被尊重,一旦有一天他获得了话语权,就会反向输出当年他受到的压力和不公。我不愿意把这种东西累积下去,我想消解掉。别人说什么做什么,只代表他不代表我,而我怎么反应才代表我。
做导演需要强势才好管理吗?
我不认同只有强势才能做导演。其实我也经历过一段长时间的思想斗争:要不要成为那样的人?最终我放弃了。“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”——那是做导演最容易的一种方式。我不太喜欢发火,哪怕是技术性发火也非常消耗精力,导演的精力需要放在判断上而不是愤怒上。现场所有人都唯导演马首是瞻,你一愤怒所有人都会紧张,次数多了大家就会陷入疲惫。我始终把导演看做普通工作人员之一,尤其就剧集而言,那是一种大众表达,不是导演的个人作品;就个体而言,你首先要做自己才能做工作,如果做了导演后我就不是李漠了,那就没有意义了。
好导演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?
导演可以像水一样,容器不同,形态也不同。譬如,与表达欲强的人交流,我更多是倾听,关键时刻跟他交流;跟木讷或者慌张的人沟通,更多是去疏导对方,给他安全感。尤其当我明确了导演是以目的为导向以后,具体到每一个抉择是走左边还是走右边?该严厉还是温和?要从善如流还是固执己见?做大家长式的导演还是独裁式的导演……都不重要了。你太在意这些形式会忘记初衷。
您喜欢和什么样的演员合作?
我喜欢的演员是简单的、真诚的,不要有太多包袱的。
都市人可以去乡村寻找答案您以导演都市剧见长,听说您之后会拍农村题材。为什么会去拍不熟悉的环境?
《他乡》《三悦》也好,《装腔启示录》也罢,都是在为都市人寻找一个出口,可是找不到。电视剧有结局,可实际生活还要继续。比如“我”北大法学院毕业,去了律所上班,好不容易成了高级律师,有望混成合伙人了,却变成“我”讨厌的那种样子。没办法,因为“我”要在这座城市里买车买房生孩子,要让这一套都市生活、消费主义延续下去,“我”要在精英人群里有一席之地。
这是出口吗?北京有那么多窗户,可是在这里追逐的人远远多于那些窗户,多出来的人怎么办?我想提供更多的思考:陷入一种固步自封的生活是不是唯一的选择?有没有另一种选择?就算作为社会一颗螺丝钉,有没有可能是另外的型号?
都市人可以在乡村找到答案吗?
我给不了答案,我不是哲学家,我就是个拍电视剧的。我只是把谜面给大家,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
我想讲一个支教的故事:一个教培行业的年轻教师失业后,偶尔得到去乡村支教的机会,他带着城市精英的傲慢去了那里,给自己的定位很高端,要给乡村孩子传授知识改变命运。他想象的乡村是贫困的、封闭的、人人都想逃离的,去了以后他发现并非如此,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乐趣,有在意的宗族、村落、产业和自然生活。
还有一个畜牧业的故事,95后都市人在内卷和躺平的时候,却发现乡村的年轻人带着理想主义在做事:中国的黄牛奶卖不上价钱,城里的年轻人不知道,而乡村青年却在努力培育出中国的好乳牛,希望有一天中国摆脱对荷兰乳牛的进口依赖……我想以城市年轻人的视角去看看这些和都市人息息相关、却被我们忽视的事情。
您拍片的着眼点始终是都市人?
目前我只会拍我身边的生活,就是年轻都市人的生活。
我奉为榜样的导演是伍迪·艾伦,他不停地在讲述中产阶级的欲望、纠结、婚外情,嘲讽复杂多变的人性,他八十多岁了,仍然在讲述这一个故事,他一直做的不是突破自己,而是延续自己。这特别了不起,很多人有了话语权以后,总想要证明自己可以突破更多,拍了文艺片要去拍战争片、科幻片……可很多时候一个人擅长的可能就是那么一点点。
做导演您有什么长远目标吗?
人生没有终极目标,目标只能阶段性地去寻找:我拍戏半年没回家,就希望耗尽心力餐风露宿拍出来的东西能让观众感动一下,随着这部剧播完了,那就结束了。这就是阶段性的意义。意义很虚无,它在不停变动中。